close

 


 


    莊子 齊物論 ()    朝三暮四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
 


【經文】:


 


可乎可,不可乎不可,道行之而成,物謂之而然。惡乎然?然於然。惡乎不然?不然於不然;


 


物固有所然,物固有所可,無物不然,無物不可。故為是舉莛與楹,厲與西施,恢詭憰怪,道通為一。


 


其分也,成也,其成也,毀也,凡物無成與毀,復通為一。唯達者知通為一,為是不用而寓諸庸,庸也者,用也,用也者,通也,通也者,得也,適得而幾矣。


 


因是已,已而不知其然,謂之道;勞神明為一,而不知其同也,謂之朝三。


 


何謂朝三,狙公賦芧曰:『朝三而暮四』,眾狙皆怒。曰:『然則朝四而暮三』,眾狙皆悅。名實未虧,而喜怒為用,亦因是也。


 


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,而休乎天鈞,是之謂兩行。


 


 


【解釋】:


 


此物合於我心,即謂之可,此物不合於我心,則謂之不可;本來是沒有道路,因為有人的行走,才成為道路。


 


世界上萬物的名稱,也是人叫出來的。可以,有它可以的原因,不可以,有它不可以的原因;是,有它是的原因,不是,有它不是的原因。


 


為甚麼是?有它是的原因,為甚麼它不是?自有它不是的道理;為甚麼斷定它可,一定有它可的道理,為甚麼斷定它不可,一定有它不可的道理。


 


沒有甚麼東西不是,也沒有甚麼東西不可。以小草和木柱為例,大小不同,功用當然不同,生有癩瘡的醜女,與越國美麗的西施相比,美麗與醜陋相差非常大,一切稀奇古怪的事情,外觀雖然不一樣,但是以道的觀點來解讀,它的道理是可以相通的。


 


凡事分開一物,必可成功數物,成功一物,必須毀壞數物,所以成物與毀壞是相對待的,一切事物從整體上來看,就沒有完美和毀壞的差別,都復歸於一個整體的。


 


只有通達大道的人,知道萬物齊一的道理,不要因為自己的成見,把精神寄寓在尋常的道理上,運用尋常的道理,表面上看是沒有甚麼用處,實際上卻有極大的用處,其用就是通,通就是得,順著自然的道路行走,而不知道它的所以然,這就是『道』。


 


一般的人不瞭解萬物齊一的道理,而勞心費神的去追求一致,而不知道它的源頭是相同,沒有分別的,這就是所謂的:「朝三」。


 


甚麼叫做「朝三」呢?從前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人,餵猴子吃栗子,對猴子說:「早上給你們吃三升,下午給你們吃四升。」猴子聽了都很生氣,養猴的人又說:「那麼早上給你們四升,晚上給你們三升。」猴子們聽了非常高興。


 


物品數量的名稱有所改變。猴子的喜怒卻不一樣,這是各執了一偏之見的原因。


 


所以聖人不執著於是非的爭論,而保持事理的均衡,這就叫作:『兩行』,即兩端都能觀照得到的意思。


 


 


【啟示】:


 


本段莊子再次講解齊物論的真諦。


 


首言:「可乎可,不可乎不可。」任何事物符合我心,即謂之可,不符合於我心,即謂之不可。這是私心作祟,不以真理、天心、眾意來處事,最後往往眾叛親離,落得失敗的場面。


 


道行之而成,物謂之而然。」孟子曰:「山徑之谿間,介然用之而成路,其間不用,則茅塞之矣!」道路是人走出來的,如果不走,就被茅草塞住了,道理也是一樣;


 


事物之名稱,是人叫出來的,例如每個人一出生的時候,本來沒有名子,父母便替你取個名子,早上一起床,周遭的親朋戚友,隨時都在叫你的名子,這是甚麼意思呢?這是在提醒你,不要忘記了你自己呀!


 


有自也有可,有自也有不可,有自也有然,有自也有不然;惡乎不然?然於然。惡乎不然?不然於不然。惡乎可?可於可。惡乎不可,不可於不可。」這段講可,不可;有然,不然,不是的原因;是、不是的道理;


 


可、不可的道理,為甚麼斷定它不可,為甚麼斷定它可,一定有它不可的道理。沒有甚麼東西不是,也沒有甚麼東西不可。


 


此段莊子講相對論。道德經曰:「故有無相生、難易相成、長短相較、高下相傾、音聲相和、前後相隨。」與本段的道理是一致的,相對論是老子、莊子的理論。


 


老子說:「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」,指出萬物由陰陽二氣合和而成。


 


莊子更明確地指出:「通天下一氣耳。」愛因斯坦說也提出相對論。相對論的源頭是「道」


 


老子、莊子的意思,要我們不要執著可、不可,是、不是、見有執有,見無執無,又對於有無、難易、長短、高下、音聲、前後等相對的假象所迷惑,要我們契入中道,才能返本歸一。


 


論語曰:「堯曰:咨!爾舜!天之歷數在爾躬,允執其中!四海困窮,天祿永終。」孔子引例論語‧堯田篇的記載,堯帝傳承帝位給舜的過程,囑咐大舜執政時,要時時執守中道,不可以落入相對論的對待中。


 


堯帝說:「喂,大舜呀!天道虛靜無為的自然歲數,在你的身上,你(舜)要切身恭敬的去體驗遵行。要公允的把握住「中道」去實踐,以仁民愛物來治理國家,才能順天應人,造福百姓;當你處事遠離中道,不得人心時,國家就會面臨災難四起,百姓窮困,那麼上天給你的祿位,就會終了」。


 


中道」就是時時固守本性,讓本性流露善美行為。與莊子齊物論,道理是一致的。


 


物固有所然,物固有所可,無物不然,無物不可。故為是舉莛與楹,厲與西施,恢詭憰怪,道通為一。」本段再談相對論,世上一切事物,都有它是、它可的地方,沒有東西全為不是、全無效用,一定有它可用的一面,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。


 


舉例小草與木柱來說,大小不同,功用亦有所差別,但是它的『質料』卻是一樣的;生有癩瘡的醜女,與越國美麗的西施相比,美麗與醜陋相差非常大,但是她的『天性、本來面目』卻是一樣的。


 


一切稀奇古怪的事情,外觀雖然不同,但是以道的觀點來講,它的道理是可以相通的,為甚麼呢?因為『道』能生育天地萬物,『道』是天地萬物的母源。這是「道通為一」的道理。


 


其分也,成也,其成也,毀也,凡物無成與毀,復通為一。」天下萬物有所分,必有所成,凡事有所成,必有所毀。如果從遠處,大處來看,是沒有完成與毀壞的分別,最後都通歸於道。


 


本段談物質不滅定律佛法真空妙有的真理,也是物質不滅定律,物質其實是不滅的,一切物質現象雖然會經過時間、空間的改變,但是這些物質卻是永遠不會消失,也不會幻滅,


 


物質外在的形態與密度可能會經過時空的轉變(例如水、蒸氣、冰塊可以互相轉換),它或許變得比灰塵更細微的物質,我們的肉眼是察覺不到,但是這些物體的本質卻是永遠存在的。


 


所以空不是沒有,空也不是消失或幻滅,空就是一種磁場,是一切物體本來的面目『道』


 


這種空性的磁場是無所不在的,所以科學家說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大磁場,就是這個道理。換句話說,所有的空都不離有,這也是心經講:「空不異色,色不異空」的道理。


 


修行之人,要回歸於純真的無為大道,不要像樸木一樣割開之後,只能做成器具使用,孔子也說:「君子不器。」要我們遵守老子所謂的「大制不割」的原則,才能反璞歸真。


 


唯達者知通為一,為是不用而寓諸庸,庸也者,用也,用也者,通也,通也者,得也,適得而幾矣。因是已,已而不知其然,謂之道;


 


勞神明為一,而不知其同也,謂之朝三。只有明白大道的人,才能瞭解這萬物齊一的道理,不要因為自己的成見,把精神寄寓在尋常的道理上,運用尋常的道理,表面上看是沒有甚麼用處,實際上卻有極大的用處,其用就是通,通就是得,以這種無心而得到的道理,就接近道了。


 


一般的人不瞭解萬物齊一的道理,而勞心費神的去追求一致,而不知道它的源頭是相同、沒有分別的,這就是所謂的:「朝三」。


 


這段講不明大道的人,都是心隨境轉,六根變成六賊而逐六塵,與道德經第五十二章:「塞其兌,閉其門,終身不勤;開其兌,濟其事,終身不救。」的道理一樣。


 


莊子要我們用尋常之道來處事,做到事來則應,事去則靜,就接近道了,而不要勞費心神,用朝三的典故,去追求一致。


 


「何謂朝三,狙公賦芧曰:『朝三而暮四』,眾狙皆怒。曰:『然則朝四而暮三』,眾狙皆悅。名實未虧,而喜怒為用,亦因是也。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,而休乎天鈞,是之謂兩行。」


 


莊子借用朝三暮四的寓言,說明一般人對道的體認。他引例宋國有一位喜愛養猿猴的老人,善解猴性,跟猴子說早上給三升栗子,下午給四升栗子,猿猴聽後就生氣;老人又跟猴子說:早上給四升栗子,下午給三升栗子,猿猴聽了,非常高興,這就是俗語所說的:「朝三暮四。」形容一個人沒有眼光與智慧,主張不定,反覆無常。


 


 



莊子啟示我們,眼光要放遠,明白大道真理,履行中道,事來則應,事去則靜,知道歸零,聽萬物之自然,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,不要像猿猴一樣,只知其一,不之其二,只求近利,不求遠功,只顧眼前,不顧長遠,只明細小,不明整體。


 



 

世人呀!不要執著於是非的爭論,不要只顧眼前享樂,如果不急早修行,不趕快積功累德,等待百年歸空以後,只有業障隨身,靈墮地獄,難以出離苦海,豈不白來人間空走一趟,如入寶山空手回。


 


 

    全站熱搜









    離婚證人台北離婚證人新竹離婚證人彰化離婚證人高雄離婚見證人







    遺囑見證人結婚證人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      創作者介紹
      創作者 kahntn7tgv72 的頭像
      kahntn7tgv72

      強龍不壓地頭蛇